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体育学院“十二五”(2011-2015)发展规划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01-04 14:31:31

一、“十一五”期间学院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 “各类主要办学评估指标达到并进入国内同类院系先进行列”的奋斗目标,抢抓发展机遇,突出战略重点,推进各项工作,在发展质量方面,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主要发展任务。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1.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学科发展平台进一步理顺,科研工作发展态势良好

2006年体育教育训练学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2007年运动人体科学获批湖北大学重点学科。2008年我院开始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生。围绕学科和专业建设,2009年学院按照新的职能要求,恢复组建了球类教研室、田径教研室、武术教研室、体操教研室、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体育人文教研室和公共体育教研室;2009年获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0年体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已通过了省级评审。2010年组建了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学科发展方向的团队。管理职能进一步明确、学科关系进一步理顺、学科结构更趋合理。

    “十一五”期间,我院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社科课题13项,省科技厅、教育厅及其它级别的立项课题60余项;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1项,1项研究成果获武汉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1项研究成果获湖北省第六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论文一等奖,1项研究成果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二等奖,另有10项成果获其它科研奖励。在体育类CSSCI(含重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1篇,专著34部。同时,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体育文化研究中心(2006)、湖北大学动作控制与发展研究中心(2006)。

    2.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进一步优化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认真组织实施了教风学风建设和本科教学工作状态水平评估,使全院教师敬业爱岗,教风学风有了明显好转,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显著提高。近几年,学院先后获得立项建设校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承担省级教研项目3项,校级教研项目1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出版教材10部,其中1部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为国家统编教材。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05人,本科生规模达687人。加强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建立了湖北省社会体育培训基地(2007)和全国综合性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国家级培训试点单位(2008)等10余个稳定的专业实习培训基地,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世界汉语合唱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各类省级以上的体育比赛等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文化、体育竞赛中获奖3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办学的水平和层次有较大提高,与社会、企业、同类高校和实训基地建立了广泛联系,与美国肯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体育学院、台湾师范大学、国际生物力学有限公司、深圳好家庭集团公司、美国ICON运动与健康公司等初步建立了院(企)际联系,国际合作教育有了初步发展。

    3.竞技体育成绩斐然,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2010年,我校足球、田径项目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评估验收并新增武术为高水平运动项目。“十一五”期间,校五人制足球队获得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五连冠”暨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五人制足球比赛一等奖,并于2008年8月、2010年9月连续两次代表中国大学生队,出征在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举行的第11、12届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取得了较好成绩(第7名、13名)。校田径队在全国高校田径锦标赛、全国高师田径运动会中获得5金、2银、2铜;在全国田径锦标赛、第十一届全运会预选赛、全国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全国田径冠军赛中获得1金、3银、3铜,并获得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跳远第五名(湖北省田径队次好成绩)、湖北省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2007年被湖北省教育厅、体育局和共青团湖北省委联合授予“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湖北代表团贡献奖”。学校按照“立足湖北,服务湖北,面向全国”、“组织精干队伍,实施金牌战略”的指导思想,对全校的竞技体育资源进行整合,并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加强与湖北省体育局、湖北地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加强科技攻关和项目调整,使学校逐步克服了孤军作战一度出现竞技体育下滑的趋势,后备力量加强,合作优势凸现,五人制足球水平在全国高校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学校非高水平运动队(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湖北省、全国高校比赛中获得10金、15银、20铜的佳绩。其中,舞龙舞狮队在社会享有声誉,先后获得第三届国际龙狮精英赛铜奖(2007)、与奥运同行—全国广宁龙狮精英赛银奖(2008)、第四届世界龙狮选拔赛第四名(2009)、全国“黄飞鸿杯”南北狮王争霸赛暨水上飞狮邀请赛第三名(2009)、国际龙狮邀请赛冠军(2009)、全国“黄飞鸿杯”南北狮王争霸赛暨水上飞狮邀请赛第一名(2010)、国际龙狮邀请赛亚军(2010)。并于2009年10月成功出访美国孟菲斯大学孔子学院。校内群体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在保留传统田径运动会的同时,增加了具影响力的“百人军团”计划、富有特色的“一院一品”活动、全国百所高校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和全校师生参与的“体育文化节”等。此外,我院有5位教师分别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裁判工作。由于学校群众体育工作成绩突出,我校商学院、教育学院分别获得2008年度、2009年度湖北省高校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基层单位,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4.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队伍结构逐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积极实施青年教师硕士化、博士化计划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校际、国际交流进修计划,共引进专任教师6人,其中,博士1人,聘任客座教授2人。支持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30人次出国(境)访问、研修与交流。相比“十五”,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3人增至6人,教授、副教授所占比例分别提高了7.2%、3.6%,教师队伍学历、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有6名教师在各类全国性体育学术组织中担任各级领导职位,有10名教师在省级体育学术组织中担任领导职位。一批专家学者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5.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2010年,学院公用房总面积由1006平方米增加到1653平方米,其中实验室用房由363平方米增加到546平方米。此外,改建学校2号体育场。学院固定资产由338万元增加到391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239万元增加到296万元。学校游泳池由学院托管,成为学院独立服务师生和社会、改善事业发展条件的重要渠道之一。

    2008年以来,学院先后制定、完善了干部竞聘实施办法(试行)、教学管理系列文件、科研管理办法、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行政后勤工作管理办法,按照民主办学、教授治院的理念,改选了院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完善了教代会制度。组织工作目标明晰、职责明确、教职工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和谐体院的建设,民主办院取得了积极成效。

    6.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果

“十一五”期间,学院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教育为契机,端正党风为先导,院领导班子建设朝“团结、民主、自律”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支部作用,调整支部设置和构成;充分发挥院“两代会”职能,增强民主建院意识;加强党风廉政和师德师风建设;搭建人文素质平台,创建用人育人良好环境;以创新教育为主线,以人为本,增强教育实效性。加强民生,进一步改善教职工生活待遇。广泛开展教育思想理念改善的大讨论,转变观念,推动教改,树立新世纪人才培养质量观。2010年学院离退休工作被学校评为先进工作集体。学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等成绩显著。优化了干部队伍,进行了学院中层干部聘用制改革。“十一五”是学院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的五年,也是各项事业取得重要进展、学院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一个“团结、求实、自强、创新”的体院人文精神已基本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对照“十一五”发展规划,仅在申报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学生规模、教师数量和高水平运动队项目等方面未达到预定目标,这是因为受申博政策、学校办学空间不足和招生数量受限等因素的制约。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分析国内同类院校的发展态势,按照学院发展目标,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质量环节仍存在许多不足;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重偏低,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专家教授较少,学科团队建设起步较晚;学科特色不够突出,省级以上显性科研成果较少;在研究生教育及本科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环节、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在学院资源整合、团队意识培养、教职工的敬业与奉献精神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尽管这些问题与不足尚属于学院快速发展中的新问题,但面对这些不足,缺乏针对性强的有效措施予以解决。这其中既有政策性与体制性因素,也受发展思路、考核评价机制以及经费的制约。

二、“十二五”期间学院建设与发展的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要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手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努力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积极抢抓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团结奋进,全面推进体育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二)总体发展目标

至2015年,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体育学科优势明显、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优良、竞技体育优势突出、群众体育亮点频出、创新能力较强、充满活力、和谐奋进的国内先进、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三)具体发展目标

    1.学科建设

    整合优势资源、发展优势学科、着力培植新兴学科,到2015年,努力达到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基本要求,为申报博士点奠定重要基础。以体育学一级学科建设为重点,各二级学科协调发展,进一步突显省级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优势和特色,努力将体育学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或将运动人体科学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将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学科。

    加强体育学一级学科学位点的建设,建立以创新型、实用型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和外聘导师工作,提高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院人才资源优势,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团队建设、文化建设。以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动作控制和发展研究中心为重要支点,研究体育学科发展的新领域,积极申报省级研究中心,加强开放性科研团队的建设,支持若干科研团队逐步成为研究方向稳定,研究起点较高、研究能力较强、研究文化优良的较高水平研究团队。

    努力探索服务社会的新路子。前瞻性地谋划服务于武昌滨江商务区的运动休闲项目,积极与省市体育局社会体育培训部、有关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体育科研机构、体育运营中心、国内外著名体育公司等社会组织建立联系,拓宽合作领域,加大服务社会的工作力度。

加强科学研究,为体育学科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力争获得2-4个国家级研究项目,20个省部级研究项目,力争获得2-4项省部级科研成果。

    2.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以“一流本科教育” 为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力争在省级品牌专业和教学团队上有突破,稳步推进1-2门省级精品课程和2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创建1-2个有实力的教学团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大学体育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

    根据国家对体育类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适时做好本科专业的增设与调整工作。明确各专业的发展目标,努力将社会体育专业立项为省级品牌建设专业,将体育教育专业立项为校级品牌建设专业,调整并着力建设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进一步加大就业工作力度,强化就业服务与指导意识,探索就业工作责任制,使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训)基地,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路子,努力提高服务区域体育发展的能力。

    到2015年,学院全日制学生总数达到1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800人、研究生200人、留学生10人。成人教育规模根据社会需求适度发展。

    3.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

    努力建设好五人制足球、田径、武术高水平运动队伍,强化竞技体育特色,优化运动项目布局,提高竞技运动整体水平,争取2011年——2015年全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获得2-3块金牌、2011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获得1-2块奖牌、2012年第十二届全运会获得1-2块奖牌、2014年全国高校田径锦标赛获得1-2块奖牌、在全国高校武术比赛中获得1-2块奖牌。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全民健身条例》,进一步优化“百人军团”计划,办好“一院一品”、阳光体育冬季长跑、体育文化节,努力打造“舞龙舞狮品牌”,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争取2011年获得“全国百所高校阳光体育先进单位”;力争2013年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4.师资队伍建设

    稳定师资队伍,优化队伍结构,重点提升队伍质量,鼓励支持40岁以下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015年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专业教师比重35%左右。进一步发挥现有的专家、教授作用,支持有发展潜力的高学位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学科发展的骨干力量。通过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造就1-2名在国内一级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10名左右在二级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术骨干。

    5.对外交流

    着力发展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到2015年,与5所以上的国(境)外知名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科研机构和国内外知名体育组织建立实质性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选派1-2人次教师赴国(境)外进行学术访问或学术交流。

    6.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加强理论学习,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加强组织建设,保持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创新机制,提高素质,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加强党员日常管理,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加强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保持作风上的先进性;整合党群部门优势,构建党建工作格局的先进性。

    围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两代会”的作用,用制度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提升教职工工作热情。

    围绕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为目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旋律;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提升校园文化,打造品牌活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阵地——网络建设;重视贫困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三、“十二五”期间学院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学科建设

    1.进一步加强对学科建设的领导和规划,制定一个起点较高、速度较快、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明确学科建设总体布局、近期与长期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并构建务实的建设体系。

    2.把体育学一级学科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建设的重点,采取有效方法,突出特色,发挥长处,努力提高体育学科的整体水平。

    3.按照学院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加强对学科研究方向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加强对现有学科方向的建设,促进体育学科与现代信息科学、生物科学、医学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带动一批相关学科的成长与发展,努力形成新兴方向的学科。

    4.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和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主动与武汉市和武昌滨江商务区内重大项目部联系,谋划服务于武昌滨江商务区的运动休闲项目,用运动元素服务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力度。

(二)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认真组织实施新一轮的教学质量工程,加大对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品牌专业建设,按照人才培养及主干课程要求组建教学团队。

    2.根据社会需求和体育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变化,及时调整和改造现有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并积极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科学制定各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各专业教学计划,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3.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导向,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推动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课程水平。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制定科学可行的教材建设计划,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材的编写工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鼓励开发多媒体教材,使教材建设逐步立体化、教学内容新颖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4.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完善学院和系(教研室)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服务、监督与调控。以校园网为依托,加大数字化教学管理的建设力度,建立全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努力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促进教学资源的全院共享。

    5.加强教学评价方法研究,进一步改革教学评价方法,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建立起一套具有体育学科特色,科学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6.大力加强实践教学,重视技能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7.根据各层次体育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需要,完善实验中心规划,按照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的质量要求,加强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实验师范中心建设与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体育人才培养和全民健身新要求。

    8.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开放性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以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入开展研究生培养环节的改革,着力提高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强化过程管理,完善选优和淘汰机制,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9.认真做好招生与就业工作。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积极扩大生源,规范招生考试、录取工作程序,严格实行“阳光工程”,努力提高生源质量。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就业工作的有关制度,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创业教育,推动就业观念转变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对系(教研室或专修教师)实行毕业生就业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促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1.加强科研与体育运动实践相结合,与学院的教学、训练工作相结合,与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立足学科发展前沿,跟踪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瞄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形成新的科研优势和竞争实力。

    2.按照体育学科发展规律组建科研团队,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启动青年教师科研培养计划,挑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和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对其实施相应的政策倾斜,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骨干。扶持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省部级研究项目的立项工作。

    3.积极申办各类国家和社会支持的体育科学研究基地,强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带动其他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4.把科学研究与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训练、学院整体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根据学院教学研究型的定位和学院教学训练工作的发展与需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教学训练内容,改进教学训练方法,提高教学训练水平与质量,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巩固和发展我院学科专业特色。

    5.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健全与完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逐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争外源性课题经费和学院科研经费预算两个逐年增长,同时,要努力拓展科研经费筹措渠道,积极争取获得社会和各级有关部门的科技资助,不断改善学院的科研基础条件。

    6.进一步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促进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要高度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工作,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教育,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学术评价、考核机制和学术惩戒处罚制度,促进和保障学术创新和学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突出重点项目,发掘潜在优势,进一步突显竞技体育特色

    1.加强对全校体育训练竞赛工作的统一领导,进一步理顺学校内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在全省“一盘棋”的指导思想下,统一规划,积极承担为湖北省服务的任务,并联合省市体育局,共同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争取实现“双赢”。

    2.根据大运会、全运会项目的设项要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优化3个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布局,重点突出大运项目和我校重点运动项目,积极开发潜在优势项目,建设好足球、田径、武术等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3.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强化科学管理,强化为湖北竞技体育服务的意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坚持“亦读亦训”的培养方针,切实提高学生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发挥学校多学科的优势,加强运动训练的科技攻关,健全科技攻关与服务支持系统,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改善训练条件,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学习、训练、生活环境。

    4.加强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和管理工作,完善运行机制,精心组织好全国性重要参赛活动。依托社会,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和全国高校的有关单项比赛,组织有关全民健身的活动,锻炼队伍,服务社会,培养人才,不断提高竞赛效益。

(五)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1.建立学校全民健身活动领导体制。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宣传教育工作。

    2.积极探索新时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制定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内群体活动计划。组织指导各学院深入开展“一院一品”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3.积极协调各学院组织学生参加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规定。

    4.做好学生会各单项体育协会组织的业务指导工作。

    5.制定教师群体工作激励、处罚等各种管理规定和体育器材等易耗品购(配)置、使用与报废制度。

(六)实施人才工程建设,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1.认真落实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行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以及教学辅助岗位人员的聘任工作,实施具有持续激励作用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

    2.根据学校人才工程建设行动计划的要求,制定学院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方案或措施,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支持力度,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全面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素质。

    3.优化体育师资队伍结构。通过采取引进、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出国学习进修等措施,优化体育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学历结构;通过加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以及优秀教练员的培养扶持力度,优化骨干体育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

    4.在积极争取学校政策扶持的前提下,学院设立一定的人才建设配套经费,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优秀教练员的培养。

    5.本着“不图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实用观念,制定学院兼职教授聘任办法。

    6.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优化管理队伍结构,建立管理人员学习、培训、进修制度和业绩建档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服务意识和综合能力。

(七)扩大规模,提高层次,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组织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

    1.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在扩大规模、提高层次、进行实质性交流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国内外联合办学、合作科研、学术交流的新途径,努力扩大学院对外影响,开创我院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

    2.发展同国家体育总局各项目管理中心、各省市教育和体育行政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面向体育战线、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合作交流。

    3.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横向联系,充分发挥校友会的组织枢纽作用,加强与校友的联络,努力增强学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充分调动广大校友支持学院建设的积极性。

(八)加强基础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与保障能力

    1.协同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学院基础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保证教学、训练、科研工作的需要。加强对学院资产的管理,提高体育场馆、教室、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努力建设节约型学院。加强体育项目投资的可行性研究,防止结构性浪费。

    2.加强学院信息网络建设与开发利用。建设功能齐全的学院网,满足院内教学、科研与办公自动化的需要,成为学院开展网上教学的重要技术支撑。

    3.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全民健身体系的契机,研究完善体育场馆运行的新路子,探索学院体育产业发展方式,把业余培训、商业比赛、场地出租、全民健身、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等作为体育教育产业来发展,探索创收的途径和办法,抓好体育高考培训、游泳池开放等,大力培育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九)加强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为学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1.加强党的建设。加强院领导班子和支部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学院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院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保证监督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德才兼备为原则,加大干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的力度。加大调整不胜任、不称职干部的力度,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用人机制。

    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和完善民主、科学的决策体系和监督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咨询机构和机制,加强党内监督,实行党务院务公开,发挥校工会、教代会、各专业学术委员会,以及各民主党派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作用,通过多种途径,保证教职工对学院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法制教育,依法办学、依法治院。

    3.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强化领导干部“一岗双责”。优化中层干部考核。

    4.进一步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师生员工头脑,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采取措施,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努力建立一支以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并在全院范围内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全员扶困济贫的工作体系。

    5.进一步加强“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法、形式、手段和途径。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体育学院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和各民主党派成员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体育学院全体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

    6.加强学院分团委和学生工作辅导室工作,形成一支政治素质高、热爱学生工作、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工作队伍。以抓学生的学风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以班级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抓“三好”为目标,切实加强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7.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保持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立健全基层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党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继续开展争创“五好”基层党组织活动,以党组织的先进性保证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8.加强党员日常管理,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的日常管理,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引导,使广大党员不断增强党员意识,保持先进性。

    9.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健全学院安全、稳定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努力建设安全、文明、和谐校园,为我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鄂ICP备XXXXXXXX号 Copyright © 2015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编:430000  老站入口